工作动态

广东水产释放科普驱动力,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 2023-4-27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广东是渔业大省,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达,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渔业文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科普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渔业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广东从渔业大省迈向渔业强省锦上添花。

     3月8日,广东省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东莞市水产研究所,下称东莞动物疫控中心)被广东水产学会认定为水产科普教育基地,并举行了授牌仪式。这是广东水产学会认定的首家科普教育基地,意味着广东水产科普地图从东莞开始。据广东水产学会秘书长陈健光介绍,今年将在全省认定20家科普教育基地,挖掘各地渔业特色文化,加快布局全省科普基地,绘制广东水产科普地图。

 
      东莞动物疫控中心位于同沙水库边上,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据高级工程师李本旺介绍,多年来,东莞动物疫控中心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秉承“社会了解渔业,渔业服务社会”的科普宗旨,建立了以黄唇鱼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开发具有地方渔业文化特色的科普课程,面向青少年学生和广大市民宣传科普渔业生态、生物科学、渔业发展成就和渔业历史文化等知识,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东莞动物疫控中心副主任卢伟华表示,“建立以黄唇鱼为主题的科普基地,彰显了东莞地方特色渔业文化,这是我们基地的最大亮点。水产人做水产科普教育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是事关渔业传承和发展的大事,意义重大。”

     据了解,黄唇鱼与东莞关系紧密,是唯一以东莞地名命名的水生动物。黄唇鱼标本最早采集于1932年的珠江口太平海域,并经当时的美国鱼类学家赫里鉴定命名为Bahaba taipingensis(太平鱼)。2005年,为了保护濒危的黄唇鱼,东莞市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面积663公顷,范围包含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是黄唇鱼重要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水产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目前黄唇鱼人工繁育技术已取得了突破,实现了人工繁殖。



 


     我国“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不断激活、释放和凝聚越来越多的资源力量,为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那么,如何深入挖掘地方渔业文化特色转化为生产力,驱动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陈健光认为,讲好一条鱼的故事,科普工作要先行。渔业融入大农业,作为农业经济领域的重要增长板块,但一直是“外冷内热”,表现为行业内干得热火朝天,而很多行业外的消费者并不了解,接触的机会也不多,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冷门印象。这种社会认知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人才储备。之所以形成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水产养殖行业相比其它农业板块比较特殊,不太容易接触到;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没有建立行业特色的科普基地,也没有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科普推广模式,这与之前对渔业文化的挖掘和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对水产养殖业越来越感兴趣,希望有一种专业平台可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这样,水产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不仅可以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普教育,还可以面向更广泛的社会消费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水产养殖业的认知需求。所以,讲好一条鱼的故事,科普工作要先行。我们将加强与全省各地沟通,挖掘地方特色渔业文化,协助各地共建水产科普基地。”陈健光表示。

     “以科普基地为载体,讲好渔业发展故事。要引进社会科普渠道和力量,推动科普融合发展,加强地方渔业文化特色的科普教育,通过塑造地方特色科普品牌,讲好地方特色渔业发展故事,提升渔业品牌的知名度。”李本旺建议。

     卢伟华同时指出,“在做好科普内容的同时,要创新方式方法,转变传统的科普思维观念,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让基地人气旺起来,让科普活起来,擦亮以黄唇鱼为主题特色的东莞水产科普品牌,做好示范,积极融入广东水产科普地图,助力地方特色渔业发展壮大。”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广东水产学会渔业信息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智兵指出,“渔业高质量发展对水产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教育工作事关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尤其对水产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人才培养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长远,认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和参与科普工作,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注重场地的结合,把基地运营起来,融合都市休闲渔业发展,把人吸引进来;二是注重人的结合,除了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人才优势之外,可以吸纳社会上热心公益的人士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三是注重活动的结合,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合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工作,推动我省水产科普工作落地生根,百花齐放,为渔业高质量发展锦上添花。”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实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活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广东地方特色渔业品牌迅速崛起,涌现了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肇庆高要麦溪鲤、广州从化娟鱼、佛山顺德鳗鱼、珠海白蕉海鲈等。“广东具有浓厚的渔业文化底蕴,这些地方特色水产品都是当地难能可贵的渔业品牌,具有良好的科普前景。我们的科普教育工作要立足当地渔业特色,善于挖掘渔业文化内涵,继续擦亮渔业品牌。”陈智兵认为,随着水产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科普基地将会释放更多驱动力,成为推动当地特色渔业品牌发展的新生力量。

      据了解,为扎实推进我省水产科普事业发展,广东水产学会成立了渔业信息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并于去年通过了《广东水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 》。秘书长陈健光表示,水产科普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希望有条件的地方申请认定水产科普教育基地,共同绘制全省水产科普地图,联手打造粤渔文化科普品牌,深入挖掘和释放水产科普驱动力,推动我省渔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