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学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丽华研究员、常务理事陈兴汉教授荣获2024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 2024-5-23
她,是一名坚持扎根一线的海水渔业科研工作者;她,带领团队在广东海洋渔业科研领域刻苦攻坚、奋力拼搏;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助力。她就是广东水产学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邱丽华研究员。
从业履历近满30载,邱丽华研究员始终坚守在海洋渔业科研一线。1996年7月,她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海洋水产科研事业紧紧相连。她把科研工作重心放在服务“海渔”上,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服务产业。
近几年来,邱丽华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广东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推进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0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0项,获得科技奖励24项,选育出适宜广东海洋牧场养殖的花鲈新品系,创新人工催产对虾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了广东海洋渔业绿色高效发展;同时,她还获各类荣誉称号10项,被评为省总工会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花鲈养殖前需要在陆上池塘进行育苗,传统养殖方式导致苗种病毒感染率高,养殖风险大。为此,她牵头建立了花鲈苗种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提高了苗种质量,并优化池塘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率。“我们还研究出对虾催产新技术,解决了对虾养殖的难点问题,为虾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邱丽华自豪地说。据了解,她研发出对虾雌虾促熟生物制剂及配套催产技术,提高了对虾产量,仅此项技术就为企业新增产值24.32亿元。
“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我感到十分荣幸。”邱丽华研究员表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属于她所工作的单位和共同奋斗的团队。“感谢研究所的培养,感谢团队的努力,也感谢一直支持我、鼓励我的同事、朋友,以及我的家人。”她说,自己将继续深入一线,为基层渔民服务,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陈兴汉同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等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做到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素养锤炼两手抓、双促进、共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领师资团队践行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参加工作十九年来,该同志扎根于水产行业基层,投身于农业(水产)的教书育人、技术研发和服务乡村振兴第一线,艰苦奋斗,积极配合系完成好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观念、大局意识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得到了院系领导的肯定。
二、教研水平精湛,教学效果突出
他入选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命题专家组成员兼国家级裁判员、国家农牧渔业类专业目录调整论证专家组成员、国家高职《海洋渔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广东省高职农林牧渔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等,以专业带头人主持或主要负责教研教改、团队建设、基地建设、指导学生等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作为专家组成员制定的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海洋渔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经教育部已正式发布,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2项,作为主编申报的《水产生物饵料培养技术》教材入选了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书目等。获得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指委优秀案例“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等3项,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获评优秀教师等。他指导学生获得广东省“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互联网+”创业大赛铜奖等3项。他带领的团队中现有省高职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高职农业教指委委员2人、市管拔尖人才1人;博士4人(博士后2名),博士占比50%;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职称占比50%。团队迅速成长为阳江本地最强的水产科技应用研发团队。《人民日报》客户端以“以才引才:打造水产养殖梯队”为题对团队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三、长期扎根一线,科研成效显著
该同志扎根行业一线,长期致力于禾虫资源保护、人工繁育和生态增殖研究。他走遍全国的海岸线,踏遍阳江沿海每一寸土地,进行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践行“‘水稻+禾虫’综合种养利国利民、‘科技+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于海洋河口水产经济动物保护生物学、人工繁育技术和生态增殖技术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发。他带领团队通过十余年技术攻关,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禾虫人工繁殖关键技术难题,是禾虫产业公认的技术领航人,开创“水稻+禾虫”综合种养、“鱼虾+禾虫”池塘立体养殖,大棚高密度养殖等多种技术模式,推动“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实现在山区内陆稻田进行禾虫综合种养的重大模式创新,主持完成“疣吻沙蚕工厂化人工育苗及生态增养殖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应用”学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或负责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省“扬帆计划”重点人才工程、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近30项,到账经费1650余万元;发表论文62篇,被SCI收录19篇、中文核心11篇,出版著作1部,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件、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13件、软著4件,主编出版著作1部等。科技成果已在粤、桂、琼、闽沿海以及粤东西北山区大面积化推广,有力促进禾虫产业复兴。广东省人才服务局工作简报人物风采栏目以“陈兴汉:扎根水产一线服务行业发展”为题进行专栏报道。
四、热心社会服务 社会反响良好
该同志同时担任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首批科普讲师团成员、广东省青年讲师团成员、广东省农业轻骑兵、阳江市镇街党校兼职师资等多个社会服务身份,积极投身各级党委政府“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活动,多次到阳江、东莞、清远、河源、湛江、广西钦州、福建福州等地基层一线培训禾虫养殖户,并应邀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北部湾大学、惠州学院、长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禾虫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学术科普讲座,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近年来,该同志带领团队与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种业集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相关水稻育种、绿色栽培、生态种养等领域技术团队密切合作,深入推进“一条虫、一粒米”战略,大力推广“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广东省委、省农业农村厅、阳江市委等主要领导先后亲临现场调研,对项目给予高度肯定。技术模式或团队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广东新闻》《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官方媒体争相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