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广东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顺利召开 - 2018-7-16


 

       7月11日,广东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在东莞市举行,论坛以“生态渔业发展探索•创新融合•成长”为主题,邀请行业内专家共同探索研究广东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促进广东省水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创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水产学会、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东莞市水产学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广东省水产科技工作者等150人参加了论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指出,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全世界第一,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我国海水养殖很多品种的种苗没有解决,如鳗鲡到目前还没有人工繁殖;许多品种需要加强专门饲料的研究,如桂花鱼;目前,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大豆等饲料原料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研究可代替鱼粉的更好的蛋白源;近些年养殖病害频发,对我国的水产养殖造成极大的损失;我国在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方面的技术也要加强。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秦启伟表示,我国的海水养殖品种多,养殖模式差异大,发病规律不一样,给海水养殖的病害防控造成了极大的难度;而我国的防控药品商品化程度小,病害检测落后,针对性的疫苗少;早期抗生素的使用也增加了细菌抗药性。“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防控要从病害学和免疫学方面进行研究,增强生物疾病方面的检测,培养针对性的疫苗,从早期诊断到治疗,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指出,对虾种业育种要保持育种群体无特定病原(SPF),解决育种材料个体标识关键技术,建立家系配套杂交选育技术,建立品系杂交选育技术,并要让育繁推一体化成为共识,使培育专业化、扩繁标准化、推广体系化。“另外,智慧种业开始显现,如大数据的应用、数据标准化自动化采集、育种装备自动化智能化。这方面,挪威三文鱼已经走在前列。”他指出,虽然我国已经有9个已经人工繁殖和养殖成功的对虾种类,但是各自有不同的瓶颈问题,“如何从28个经济种中发掘新的养殖种类?究竟选多少对虾开始培育家系才是合理的?分子标记如何实用化?新品种培育有余推广不足的问题怎么解决?等等,都是需要青年科技人员去思考并重视的问题。” 

       中国水产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朱新平表示,近年来我国的龟鳖产业形势不容乐观,价格起伏较大,“如黄喉拟水龟,从原本的700多元一斤一度下跌到30元一斤。”他表示,其主要原因是龟鳖养殖科技虽然走在前列,但加工技术没有随着产量发展起来,“龟鳖养殖的未来发展要进行新品种选育,调整养殖结构及进行品牌建设,研发专用饲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加工业,只有加工业发展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章超桦也同样强调了加工业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利用海洋水产蛋白资源的酶学特征、凝胶特征、热变性等特征,发展新思路,借助新技术,开展相关研究。

 

       会上,水产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进行了论文演讲。吴灶和给来自珠江水产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大海洋大学等学校、院所的优秀学子48人颁发优秀论文荣誉证书,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