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广东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培训交流活动在阳江市举行 - 2025-7-29
为加强我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交流合作,提升骨干基地示范引领效能,2025年7月24-25日,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广东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阳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广东水产学会渔业信息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5年度广东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培训交流活动在阳江市举行。活动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推广部副部长陈智兵主持,广东水产学会秘书长陈健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邱丽华二级研究员、董宏标副研究员,阳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健、副站长谢绍意出席,各地推广部门、骨干基地、学会会员单位、新闻媒体近70名代表参加活动。
陈健站长致辞指出,阳江市水产养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素有“中国南海渔都”、“中国蠔都”、“中国蠔乡”、“全国文明渔港”、“中国休闲垂钓基地”等国家荣誉称号。近年来,阳江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已建成青洲、大镬、大树岛三个深水网箱产业基地,有深水网箱866口,年产量约4万吨,产值超12亿元。

陈智兵副部长致辞指出,在全省系统推进“五大行动”实施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以骨干基地为载体,强化队伍开展培训示范,融合平台推广良种良法,积极构建"政策引领+基地示范+科技支撑+产业融合"四位一体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全省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带动全省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邱丽华二级研究员作《深远海养殖鱼类品种及技术探讨》,当前广东在一批重要海水经济鱼类苗种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培育了花鲈、金鲳鱼、石斑鱼、笛鲷类等适合深远海养殖的优良品种。其中花鲈是我国的自有种,是广盐性和广温性鱼类,在传统养殖模式逐渐向现代化海洋牧场转型过程中,开启网箱养殖模式是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目前花鲈已经有从鱼苗到成鱼以及陆海接力、从小规格商品鱼养至大规格成鱼两种网箱模式。

董宏标副研究员作《我国水产养殖的工业化进程与创新实践》报告,提出在目前工厂化养殖工况下,继续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与配套技术,进行养殖生物习性与生理机理、微生物系统结构组成、功能演替及其调控机理基础研究,逐步实现系统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智能化和养殖生态化。

谢绍意副站长作《阳江市渔业产业特色》报告,指出阳江市是“中国南海渔都”“中国蚝都”,海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122.91万吨,产值190.21亿元。海洋捕捞全省领先,钢质渔船850艘;水产养殖面积3.71万公顷,牡蛎产量34万吨全国最大;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70%;预制菜年产值超23亿元;拥有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84.4平方公里),首创“海上风电+养殖”模式,渔港建设与休闲渔业活动丰富。

在典型骨干基地模式做法与经验分享中,来自阳春市天顺农业有限公司、广东南湾水产有限公司、广东汉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典型骨干基地代表进行了鳜鱼、禾花鱼繁育基地、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管理以及大水面生态模式做法与经验分享。中国银行广东阳江分行普惠部主任胡金泉分享了“海洋牧场贷”,通过全产业链普惠金融,“三环八链”模式助力海洋牧场。与会代表发言踊跃,现场观点交流碰撞热烈。同时,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对虾工厂化循环水、深远海养殖陆海接力关键技术示范基地。